事故預防與控制(簡稱為“防控”,為簡單起見,下文統一運用此稱謂)的研究和實踐首先需方法論的指導,事故防控的具體方法的研發也離不開方法論。眾所周知,針對事故,人們已提出諸多事故防控的方法。目前,盡管就事故防控的具體方法而言,已多得不勝枚舉,但尚未達到方法論的高度。顯然,通過總結歸納現有的事故防控的具體方法,可提煉出事故防控的方法論。經分析歸納,筆者將事故防控的方法論大致概括為7種,即本質安全化方法、重點防控方法、先兆辨識方法、有限安全方法、多重防護方法、管理效能方法和系統防控方法。
第一,本質安全化方法。本質安全化方法最早是從國外的航空和機械安全領域發展起來的,其認為就可靠性而言,人比機械差得多。因此,要實現生產安全,須有某種即使在人為錯誤的情況下也可保證人身和設備安全的裝置,即安全防護裝置或安全裝置系統,使設備本身實現“本質安全化”。此后,本質安全化方法又拓展至諸多方面??傃灾?,本質安全化方法的具體實現思路包括2方面,即降低事故發生概率(如提高設備可靠性、選用可靠的工藝技術、加裝防錯裝置與提高系統抗災能力等)和降低事故嚴重度(如限制能量或分散風險、防止能量逸散與加裝緩沖裝置等)。但有時本質安全化方法需大量資金和高科技投入,實施成本較大。此外,本質安全化方法也不能防止新的安全問題的出現,該情況怎么稱得上本質安全呢?因此,就科學嚴謹性而言,也只能在近義上理解“本質安全”這一術語。
第二,重點防控方法。現代人們的生產生活十分復雜,其中的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需防控的對象也十分多,人們對全面防控方法還是重點防控方法歷來就持有不同意見。現較為普遍實用的是重點防控方法,即根據防控對象的重要性或嚴重性,以適配其事故防控能力,其實則是一種“降維”思想。宏觀而言,全世界、國家、省(州、市)在某一時期均有防控事故的重點對象或領域,一般根據行業或危險源的危險程度來確定;微觀(一般為企業)而言,一般為全面防控,但一般也依重點采取不同的事故防控對策。
第三,先兆辨識方法。該方法論認為,只要前期發現事故先兆,就可及時加以防控事故。通俗言之,該方法論旨在防止事故發生的前半部。該方法論可通過檢測各種安全狀態參數,確定是否有發生事故的痕跡,并將此信息傳輸至事故防控系統予以調整,以防止事故發生。根據這種方法論,人們先后提出了“風險辨識技術”、“安全監測技術”,甚至“安全生理心理測驗技術”、“安全行為觀察技術”等。
第四,有限安全方法。該方法論認為,“任何系統內均有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且“根據經驗判別和經過各種利害比較總可找到一個利害平衡的被公眾認同的事故發生概率”。換言之,從安全經濟學和現實角度看,安全投入與某一事故的發生概率之間并非是簡單的反比關系,而是當安全投入達到某一數值時,再很難降低某一事故的發生概率,我們不如將此事故的發生概率的這一臨界值認為是可接受的安全指標。因此,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安全指標常作為安全績效好壞、是否安全的公認的標準。
第五,多重防護方法。指設立多重安全防護(如冗余法),防止事故發生。顯然,事故發生概率與安全防護的重數和每重安全防護的事故發生概率有關。
第六,管理效能方法。該方法論認為,通過安全管理,可有效防控人為事故發生。管理效能方法旨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即采用教育(Education)、強制(Enforcement)與文化(Culture)手段防控事故。顯然,這是一種較為宏觀而全面的防控人為事故的方法論,但易忽視工程技術(Engineering)這條重要的事故防控手段。
第七,系統防控方法。系統防控方法是在接受系統學和控制論的學術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事故防控的方法論。由于安全問題的系統性與復雜性,系統學和控制論的一些主要方法在事故防控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實踐證明,其應用效果極為顯著,是目前最為推崇的事故防控方法之一,如現今的安全系統功能分析、風險辨識、評價與控制、行為安全管理、人機適配系統優化、安全“3E+C”(工程技術、教育、強制和文化)對策、安全績效預測等方面均充分運用系統學和控制論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從而推動事故防控水平邁向更高層次。
總言之,上述7種防控事故的方法論并非相互獨立,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甚至是存在交叉的。在實際事故防控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優選或組合使用,唯有這樣,才會取得較佳的事故防控效果。(作者王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