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是我國第16個全國安全生產月。今年安全生產月的主題是——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當前,業內企業的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如何?又該如何全面落實責任?中國化工報記者日前進行了采訪。
事故多是責任事故
2016年,我國化工行業共發生較大生產安全事故12起,同比下降25%;死亡41人,同比下降38%;全年未發生重大事故,較大以上事故死亡人數首次降至50人以下。
“我國化工行業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這是好事。但從這12起較大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結論來看,每一起安全生產事故都是責任事故。”國務院安委會特聘專家郝軍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2016年6月,山東某農化企業在維修設備過程中造成3人墜入氨基酸罐死亡的事故,就是一起典型的責任事故。
“大量的生產安全事故告誡我們,‘責任’二字人命關天,對化工企業更是重于泰山。一些化工企業不缺制度、不缺錢,就缺責任。”郝軍表示,如果企業責任缺失,制度也無法落實,再好的設備也保證不了安全,發生安全事故只是早晚的事。
郝軍認為,責任落實是安全的前提,安全是責任落實的結果。不講安全,哪怕是輕輕的一碰,都能使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的裝置怒火爆發;不懂安全,哪怕是小小的一個工具包,都能中斷供電系統的正常運行;不要安全,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個意念,就能讓操作中的生命處于危險。
“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在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在首屆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安全管理高層論壇上也指出,一些企業依然存在發展理念錯位、法治觀念淡薄、監管執法不力等問題,沒有樹立起應有的“紅線”意識和“底線”意識,必須加大工作力度,盡快將主體責任落實到位。
全面落實說易行難
“這些年,我們天天喊‘責任’,但責任虛置、責任不落實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也是為什么安全生產天天抓、安全事故天天出的根本所在。”湖北一家化工企業安全處長謝明輝向中國化工報記者表示,其所在企業就在安全生產上存在“一把手”著急、分管安全負責人著急、安全部門著急,但公司其他領導和部門、一線車間和員工不大著急的情況,導致事故隱患不斷、安全狀況頻出。
記者采訪了解到,這種情況在化工行業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不少企業存在著“安全就是分管領導、安全部門的事,出了安全事故就該追究他們”的現象。更有一些企業在安全生產上喊得多、做得少,沒有把責任落到實處,沒有做到責任的全員、全過程落實。
謝明輝說:“喊口號容易,但真正落實起來,并不那么容易。不少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追責的結果,就沒有做到責任落實。”
郝軍表示,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關鍵詞是全面,如果企業的安全責任不能夠全面落實,安全生產是靠不住的。而化工企業安全責任的落實難就難在“全面”二字,怎樣全面落實責任,還需要化工企業探索出更多的經驗。
“化工企業堅持防大抓小,也是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重要一環。”中新能化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監察陳立明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舉了這樣一個案例:中新能化公司所屬多倫煤化工公司今年3月15日發生一起褐煤自燃事故,直接經濟損失8000元,無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后,中新能化公司“小題大做”,層層追責,在事故企業組織召開全系統安全生產現場會,讓其他企業引以為戒;公司主要領導也對事故企業“一把手”進行約談。中新能化通過對這起“小事故”的重視,使下屬企業對褐煤自燃這一潛在危害加強了重視和管理。
嚴格履責才能安全
“企業是生產經營建設行為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嚴格履行安全生產法定的責任,對于保障生產安全意義重大。”李壽生表示,企業必須要建立“全天候、全覆蓋、無死角、可追責”的責任體系,制定以安全生產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制度。
郝軍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化工行業安全事故呈逐年下降趨勢,直接原因就是化工企業安全生產的責任意識得到強化,責任落實更加全面。
“中新能化公司是在中國大唐煤化工板塊重組的基礎上成立的。大唐煤化工開展示范的十年來從未發生過較大以上安全事故,就是從全面落實責任方面下足了功夫。”陳立明介紹說。
陳立明表示,中新能化制定了55個安全生產制度,覆蓋到安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事事有章可循,并重點執行事故不報告問責、隱患整改不到位問責、安全生產不達標問責的“三項問責”;基層企業全員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做到人人有責、人人擔責、人人負責。
“安全月在6月,安全生產不只在6月。”郝軍向記者表示,國家每年開展安全生產月的目的,在于以月促年,實現我國安全生產形勢的根本好轉。只有把每個月都當成安全生產月、每天都是安全生產日,踏實落實安全責任,才能真正做好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