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of China)2月下旬表示,中國化工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許多企業缺乏創新能力,也無力引進產能利用率較高的特殊化學品。
在2月22日出版的一份題為《中國的產能過剩如何阻礙黨的改革進程》的報告中,中國歐盟商會指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約25000家化工企業,而其中大部分企業的產品相同。該報告指出:“它們(這些公司)的客戶群體數量有限……由于研發能力薄弱并且缺乏先進技術,只能選擇重復投資低端產品的道路。”
同時,波士頓咨詢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在另一份報告中指出,由于西方企業把重心放在大宗化學品領域,并且“堅持走投資裝置和專利技術的老路——因為這曾經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成功鐵則”,這些都加劇了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該咨詢公司表示,如今所有國際市場中股東總回報最高的領域已經“從大宗品轉向了特殊化學品”。
中國歐盟商會指出,這對中國化工企業的盈利性和能力提出了挑戰,要求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自身的獨特定位。
信用保險公司安卓(Atradius)在此前的一份紀要中稱:“盡管政府努力加快西方專有技術的獲取,但缺乏先進技術仍是制約中國化工行業的重要因素。”該公司表示,中國的很多企業沒有研發投入,對進口技術嚴重依賴,導致效率低下以及規模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其補充道:“大部分中國化工企業生產的是低端產品,部分生產商的利潤率仍在極低水平。”
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顯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化工行業供應增長速度超過需求。化肥、尿素、甲醇、氯堿、純堿、電石、輪胎、氟化氫、磷酸銨以及甲基硅單體等10個產品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
報告援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以及《中國化工報》最新數據稱,2014年,報告涵蓋的16種化學品中,有11種化學品的產能利用率在73%以下。該商會表示:“對于一個下游工業應用廣泛的行業而言,這意味著嚴重的資本錯配。”
中國政府已經開始采取措施,抑制部分化工領域的過度投資問題,但許多產能在30- 60萬噸/年的小型裝置依然存在。“這些低效高污染裝置要么由一些私人企業非法運營,要么由地方政府運營,以拉動當地GDP增長。”
此外,因地方政府被授權批準新增化工投資,化工產能過剩的情況并未有大的改善。中國歐盟商會表示:“部分原因在于許多地方稅收依然嚴重依賴化工投資——尤其是那些對諸如煤、鹽和磷酸鹽等當地資源進行簡單加工的行業。特別是在煤化工領域,產能的擴張往往是由當地政府推動的。”
此外,該機構還指出,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庇護下,中國的一些老舊裝置仍在超規擴能,以避免被關停的命運。“這些因素導致了若干嚴重的安全/環境風險,這從近年來化學品事故發生數量的增長中也可得到反映。”
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6.9%,創25年來最低。2014年增長率為7.3%。經濟放緩導致制造業活動的萎縮。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1月官方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4,較前一月回落0.3個百分點,創2012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且工廠活動連續第6個月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