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就本周存在的安全問題,互相找茬,避免下周出現同樣問題。”10月23日,番禺30-1平臺四樓會議室,吊車司機王書貴正在組織一場吊裝安全會。
“我先說吧,馬上要進入季風季節,大家要注意吊裝安全……”甲板長余才兵開始對下周安全工作進行“展望”。
“余工,停一下。我們現在先討論本周存在的安全問題,希望大家不要泛泛而談,而是互相挑刺兒。”王書貴打斷了余才兵。挑刺兒?這不是在找茬嗎?大家面面相覷。
“我來開個頭。今天吊裝鉆桿回拖輪,鉆井甲板的人死命地拉尾繩,鉆桿還兩邊晃,人也站不穩,為什么?”王書貴打破了沉寂。
“他們沒正確站位,甲板拉尾繩應該站到一個方向。”余才兵接過話頭來。
很快,大家的情緒被調動起來,話匣子也打開了。
“在季風季節向陸地運送重要辦公文件時,我們一定要雙手拿取,避免丟失。這里我要自我批評,今天我就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材料員蔡斌很誠懇地提醒大家注意松散物品。
“直升機著陸時風險最高,消防隊應及時做好準備。但今天直升機來了,有的消防隊員還沒穿好消防服。”安全員曹斌提醒道。
“張哥,您在飛機到來前,躺在空調排煙管上,這樣很危險。”聽了曹斌善意的“找茬”,一名甲板老員工認真地點了點頭。
15分鐘的甲板安全會很快在相互的“找茬”中結束。小事兒“挑刺兒”,大事兒說理,這樣的甲板“挑刺兒”會達到了會議促安全的目的。(特約記者 夏雪峰 通訊員 陳繼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