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市一些居民和企業(yè)用戶盜竊燃氣之風呈愈演愈烈之勢。為了非法獲取一己私利,盜用者采取的竊氣手段五花八門,不僅造成國家和企業(yè)財產的巨額損失,而且對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威脅。"反竊氣"雖然已成為燃氣企業(yè)的常規(guī)工作,但調查取證時遇到的各種障礙,還是使竊氣行為難以根治。
燃氣公司因竊氣損失大
盜竊燃氣行為,是指采用非法手段實施的不計量或少計用氣量的用氣行為。隨著上海對燃氣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盜竊燃氣的現象也時有發(fā)現。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上海燃氣集團下屬的市北、浦東、大眾三家主要銷售企業(yè)2008年、2009年、2010年度共查處竊氣用戶9.3萬余戶,補收燃氣3386萬余立方米,合計金額6494萬余元。
其中,上海市北燃氣銷售公司成為了竊氣的"重災區(qū)"。2008年和2009年,經市北公司查實的竊氣用戶便達4萬余戶,補收人工煤氣1000萬余立方米、天然氣220萬余立方米,總金額近2130萬元。
然而,上述數據反映的僅是已被查實和處理的竊氣情況。事實上,無論竊氣戶數還是被盜用燃氣量的實際情況還遠遠不止這些。由于查處竊氣的難度極大,被查處到的竊氣用戶數及補收量,可以說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實際燃氣盜用量遠遠超出補收量。在燃氣行業(yè)有一個很重要的經濟指標--"產銷差",即燃氣的購置量與銷售量之間的差額。僅以市北銷售公司為例,目前的人工煤氣產銷差達到12.91%,天然氣產銷差達到17.49%。產銷差如此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竊氣造成燃氣沒有經過計量,直接消耗掉了,因此每年都有數千萬元的國有資產白白流失。
竊氣危害大后果很嚴重
如今,一些用戶的竊氣手段可謂五花八門:在供氣、用氣設施上擅自安裝管線和設施用氣;繞越法定用氣計量裝置用氣;拆除、偽造、開啟計量檢定機構加封的用氣計量裝置封印用氣;改裝、損壞法定用氣計量裝置等。
盜用燃氣者或許得到一時的便宜,但竊氣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燃氣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化學特性,竊氣不慎引發(fā)的燃氣泄漏事故可能會導致中毒、火災、爆炸等嚴重后果。另外,由于竊氣者往往采取破壞燃氣設施、私接私裝、野蠻操作等手段,因此安全隱患更大,極易引發(fā)重大惡性社會安全事故。
楊浦區(qū)平涼路1976弄的一戶居民,因為從燃氣總管上直接盜用燃氣,造成燃氣爆炸,導致4人不同程度的受傷;普陀區(qū)銀杏路120弄的一戶居民因缺乏施工經驗,在偷接煤氣的過程中造成2人中毒身亡;去年1月,徐匯區(qū)桂林路一居民家中因業(yè)主私接的煤氣橡皮管開裂,致使3人中毒身亡……
查處竊氣主要有"三難"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管道燃氣在全市普及率的提高,特別是天然氣的引進,盜竊燃氣現象也逐漸呈多發(fā)、頻發(fā)趨勢。為此,燃氣企業(yè)加大了檢查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調查和預防,但是,查處竊氣工作的難度依然相當大。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隱蔽性較強,發(fā)現難
目前上海地區(qū)燃氣表均安裝在戶內,進門難將導致工作人員無法接觸到燃氣表,很難及時發(fā)現竊氣行為。同時,由于出現專業(yè)幫助用戶竊氣的"產業(yè)鏈",竊氣的隱蔽性越來越大,及時發(fā)現的難度愈發(fā)增加。
調查阻力大,取證難
燃氣公司工作人員上門核實有盜竊燃氣嫌疑的用戶或處理被舉報的竊氣用戶時,經常會遇到用戶在家卻拒絕開門的問題。竊氣用戶用拒絕燃氣公司工作人員進門的方法逃避處理,甚至使用人身威脅、謾罵毆打等手段百般阻撓。有時燃氣公司工作人員還會受到暴力威脅,每年都有職工因處理盜竊燃氣行為被用戶毆打、放狗咬傷,甚至被黑惡勢力威脅。此外,燃氣公司進行調查時,必須依法采取相關的取證工作,如開小火校驗、拍照取證、請用戶簽字等,竊氣用戶往往不予配合,拒絕簽字,使燃氣企業(yè)的取證異常艱難。
違法收益高,查處難
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以盈利為目的,以節(jié)氣為幌子,非法為居民、甚至單位用戶改裝燃氣表,導致燃氣計量發(fā)生重大偏差,甚至失效。盜竊燃氣的現象成片、成批的出現,給反竊氣工作帶來更大的難度,要根治更是難上加難。由于燃氣管道的安裝特點,燃氣公司無法針對個別竊氣用戶停止供應燃氣(一旦切斷燃氣管,整棟居民樓都將斷氣),所以竊氣戶有恃無恐,不但不接受處理,而且還會反復盜用;另外,利用投訴、上訪等形式顛倒是非也是竊氣用戶為拒絕受理而經常采用的方法,這既影響了竊氣處理工作,也給燃氣企業(yè)的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