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貫徹《關于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的思考(上)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月26日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為化工行業安全生產、運輸和使用危化品提供了遵循和指南,是全行業必須認真落實的綱領性文件。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強化安全管控是行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社會責任。
化工行業是危化品的主要生產者,也是危化品的最大消費者。不可否認,近年來化工行業在危化品生產、管理和使用環節發生了一系列重特大安全事故,響水天嘉宜“3·21”事故、宜賓恒達“7·12”事故、連云港聚鑫“12·9”事故就是其中的典型。這些事故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重大損失,給行業可持續發展蒙上了陰影。
我國是全球第一化工大國。化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實現安全生產,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行業必須擺在第一位的社會責任,也是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底線”“紅線”和“生命線”。只有解決危化品安全生產基礎性、源頭性、瓶頸性問題,全面提升安全發展水平,推動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環境。
國內現有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21萬家,涉及2800多個種類,但整體安全條件差、管理水平低、重大安全風險隱患集中。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龐大產業,整體安全條件不達標、管理水平不到位、重大安全風險隱患整改不及時等突出問題依然存在,在危化品生產、貯存、運輸、使用、廢棄處置等環節已經形成了系統性安全風險,并導致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嚴重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穩定,到了該解決、非解決不可、也能夠解決的時候。
行業要立足并更好服務于社會,就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防控系統性安全風險為重點,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加強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精準治理,著力解決基礎性、源頭性、瓶頸性問題,加快實現危化品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提升安全發展水平。
須知,認清并解決矛盾是安全問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堅持問題導向,是杜絕行業安全事故頻發的基本思路。因此,站在國家和行業危化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基層和化工、安全、環保等領域的專家意見,著力解決危化品安全生產基礎性、源頭性、瓶頸性問題,全面提升安全發展水平,推動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環境,才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具體措施到位是行業抓好《意見》貫徹落實的必要保障,制定實施細則是關鍵。化工行業涉及的企業眾多,只有每一家企業高度重視,并在貫徹過程中態度堅決、措施具體、方法得當,才能夠取得效果,才能夠在在今后的安全生產過程中,杜絕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達到《意見》規定的目標要求。與此同時,強化督查考核是推動《意見》落地見效的保障。
實踐無數次證明,規則的執行需要執哨者,辦法再好也要嚴格落地。要真正把《意見》落到實處,就必須加強檢查、強化監督、嚴格考核。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各化工企業的主管機構將貫徹落實《意見》作為督查督辦的重點事項,對工作不力、落實不到位的,要嚴肅問責。要將《意見》重點內容納入安全生產巡查、考核,作為檢驗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各有關單位履行安全生產責任制的重要依據。
同時,做好宣貫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充分發揮行業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宣傳作用,加大《意見》宣貫解讀的傳播力度和覆蓋面,使化工和危化品企業負責人、從業人員和廣大群眾關心關注安全、重視安全,守好“底線”“紅線”和“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