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全管理到風險防控,安全發展理念不斷深化
◇單一事故也可以暴露出系統風險,要加強精準防控,增強抵抗風險的韌性
◇部門、企業上下層之間的約束力和執行力足夠,信息反饋功能通暢,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預警、早期防范,就能實現風險治理及時有效
6月13日,浙江溫嶺一輛槽罐車發生爆炸,引發周邊民房及廠房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慘痛事實再一次警示人們:安全生產人命關天,一刻也不能放松。
安全生產一頭牽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
去年以來,全國安全生產事故總量、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實現“三個繼續下降”,安全生產形勢有所好轉,但風險隱患仍存。為此,從今年4月起,我國開始實施為期三年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6月是第19個全國“安全生產月”,主題鎖定“消除事故隱患,筑牢安全防線”,開展檢查,排除安全事故隱患。
“踐行安全發展理念,加強風險治理,是消除事故隱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的良方。”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副會長、原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鐵民說,各地復工復產節奏加快,在全力應對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的同時,更需進一步補齊安全生產風險防控短板。
牢牢守住安全生產這條底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面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市場變化之下,設備頻繁開停車,風險隱患增大;疫情嚴重時期,物流受阻,原料、產品積壓;關鍵崗位人員無法到崗,可到崗人員跨崗位補位,操作設備不熟練;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的情況下,各地迅速復工復產,多個大工程提速推進,很多項目加班加點趕工期,等等。
“中央對安全生產的要求一以貫之,多次強調要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嚴格落實責任,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劉鐵民說,從安全管理到風險防控,安全發展理念不斷深化。
“安全管理是個相對靜態過程,而風險防控是個發現問題、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劉鐵民說。
“消除事故隱患,首先要辨識風險,對辨識出的安全風險進行分級和制定管控措施,而隱患排查便是排查安全風險的管控措施是否存在缺陷或缺失。如果存在就要進行整改,進而消除事故隱患。”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總工程師程長進說,現代安全管理理念越來越向風險治理方向發展,管安全便是管風險,要從管事故變為管風險。
針對安全風險特點,要從技術、組織、制度、應急等方面對安全風險進行有效管控。“基于風險開展隱患治理,根據風險高低判斷隱患的危險程度,能更準確高效地找出隱患,筑牢安全防線。”程長進說。
在劉鐵民看來,判斷地區或企業是否安全,不在于某個時間段內有沒有出事故,而在于該地區生產經營活動和社會管理活動中有沒有發生事故的風險。比如,高危行業從業人員安全意識不強、企業生產工藝裝備滯后、安全保障能力薄弱等,都可能成為潛在危險源或隱患點,必須提前防范。
增強韌性實現精準化風險防控
此次槽罐車爆炸事故的涉事車輛,屬于一家危險品運輸有限公司。相關行政處罰情況表顯示,2016年以來,這家公司曾被有關部門行政處罰11次,其違法行為包括“未按規定實施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等。
“涉事企業違法,車輛卻繼續上路,也間接說明監管剛性有待加強。”近年來,參與過多次安全生產事故調查的劉鐵民認為,相關部門查找事故隱患需全面系統,要查看與安全生產相關的各個環節,以安全生產系統化思維來認識隱患、分析隱患、整改隱患、消除隱患、防范隱患。
在劉鐵民看來,安全生產具有系統屬性,單一事故也能暴露出系統風險。需要瞄準排查出來的具體問題,進行精準化的風險防控,增強抵抗風險的韌性。
2月,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多次提到“精準”一詞。其中“實施精準化安全風險排查評估”,正是基于我國危化品企業、化工園區等的安全發展現狀作出的針對性安排。
作為國務院安委辦危險化學品重點縣專家指導服務組成員,程長進曾多次前往化工園區和企業調研。他發現,我國化工行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但危化品生產安全事故多發頻發,暴露出一些地區化工園區規劃和選址布局不盡合理、缺乏嚴格準入機制,以及危化品企業整體安全基礎薄弱、隱患排查管控不力、風險治理不全面不深入等問題。
“一方面,要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程長進說,對危化品企業和化工園區組織實施精準化安全風險排查評估,要分類建立完善安全風險數據庫和信息管理系統,區分“紅、橙、黃、藍”四級安全風險,加強一級、二級重大危險源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工企業管控,按照“一企一策”“一園一策”原則,實施最嚴格的風險治理。
“另一方面,要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素養。”劉鐵民曾到中部某省份的一個危險化學品生產基地調研,發現當地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沒有一個學化工專業的。“這就很難擔負起監督當地危化品企業的責任,相關人員的專業素質亟待提升。”
嚴密責任體系助力風險治理
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健全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黨委政府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4月公布的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已將構建更加嚴密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作為主要任務。
劉鐵民說,嚴密的責任體系主要分三個層面:
一是加強領導責任。一個地方、企業安全生產狀況如何,黨政領導干部和企業負責人等“關鍵少數”的執行力至關重要。當前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比較好,抓安全生產重在提升“關鍵少數”的安全意識,增強風險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是強化監管責任。各級監管部門對企業安全風險排查的監管要切實有效落實到位,綜合運用好通報、約談、警示、曝光等措施來加強督促檢查,并將整治情況納入安全生產的考核巡查內容,建立起紀檢監察部門安全生產違法違紀問題線索移交查辦的工作機制。
三是壓實主體責任。無論是哪個行業領域的專項整治最后都要歸結到基層、落實到企業。程長進說,要把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推到第一線,抓部署、抓落實,向高標準看齊,向零事故、零傷亡努力,做到真查、真改、真落實。
“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調的是整個系統的運行合力。”劉鐵民認為,如果系統整體性好,部門、企業的上下層之間的約束力和執行力足夠,信息反饋功能通暢,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預警、早期防范,則說明風險治理及時有效。反之,就要找到隱患及出現原因,補齊安全生產風險防控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