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國家應急廣播中心在北京揭牌,這標志著我國國家應急廣播體系進入全面建設階段。2015年底前,我國將實現各類災害預警通過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實時發布。
廣播具有傳播迅速、覆蓋廣泛、接收便利、不受電力制約等特點,利用廣播傳播應急信息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在08年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中,廣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表示,應急廣播是當代社會動員群眾應對災難的重要舉措。
閃淳昌告訴記者:“我們殷切期望應急廣播工作搞的更好,能夠進一步提高應急廣播的科學性、實效性、準確性、通俗性和覆蓋面,為提高廣大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為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今年4·20蘆山地震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地方電臺,緊急啟動"國家應急廣播·蘆山抗震救災應急電臺"在蘆山、寶興兩地面向當地受災群眾廣播,歷時32天,為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規劃、建設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根據規劃2015年年底前,氣象部門的預警、重大地震速報、海洋災害預警、森林火險預警等,都將能通過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實時發布。在今天舉行的揭牌儀式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王求也表示,要切實發揮應急廣播服務社會的功能。
王求表示,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廣播在及時傳達政令、發布信息、引導輿論、穩定人心、協助救災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衷心希望各級廣播電臺積極參與到這項事業中,與中央臺合作,在突發災難來臨時,切實發揮廣播服務社會的強大功能,一起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今天迎來一座新的里程碑,未來,它又將如何與氣象、地震、海洋等預報部門結合,更好的服務民眾呢?
在國家應急廣播中心揭牌的同時,國家應急廣播社區網站也在當天正式上線。網站包括預警、救災、科普、求助四塊內容。在網站上,全國各氣象臺的氣象預警、水利部的水旱預警、地震消息、全國海洋災害預警都能實時發布。國家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劉杰表示,盡早建立、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十分重要。
劉杰表示,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把相關的信息非常快的推送過來,兩邊的信息在網上是共享的。從地震的角度來說,地震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一來了地震,所有設施都破壞了,只有廣播可以通達到災區,從合作角度來說最簡單的這個東西不能靠來地震的時候,平時雙方就應該建立聯系,聯系以后,如果來地震的話大家統一在現場,這樣我們就可以發揮功能了。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認為,應急廣播將對海洋災害預警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于福江說,“廣播媒體覆蓋面更廣更大,無縫隙的覆蓋,我們做的一些預警的產品也好等等,專業性是也比較高的應該講那么老百姓很多話聽不懂,這塊我也希望就是說共同能在給百姓服務方面多下功夫,能讓他聽得懂,能讓他聽懂了以后知道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這方面也要多下功夫。”
(馬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