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走進大亞灣,樹木蔥蘢,這是此地常年不變的風景。與之相一致的是,大亞灣石化區內的煉化公司惠州煉化分公司(下稱惠州煉化)也有道常年蔥綠的風景線——“崗檢”。得益于此,惠州煉化不僅去年安全零事故,而且在節能減排上收獲不錯的業績。
“一日三省”換安全
“崗檢”是惠州煉化針對全體員工進行的崗位責任制落實情況的檢查,這并非一年幾次的活動,而是在惠州煉化常年隨處可見的一種企業文化。
就在剛才,剛從外巡檢回來的夏樹海,還未坐定就冷不丁地被問道:“你說說,這催化裂化裝置原料要是突然中斷了,該怎么處理?”夏樹海并不意外,立馬給出了答案。
他告訴記者這種“隨時提問”很平常,目的就是為了提醒大家熟悉正確的操作流程。
夏樹海回答問題時,同在運行一部的李旺湊到外操室的墻上,看了一眼上面新貼的一張A4紙。紙上寫有他們昨天進行的操作演練考試的成績,他想知道跟上周比,自己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除了隨時提問和定期考試,惠州煉化還流行每日一題、每周一論等其他形式的自檢自查。
“小考不斷,大考頻繁”。就在前不久,惠州煉化還進行了一次“大考”。他們由公司領導帶隊,組織業務管理部門和生產運行部門以“聽、看、查、算、考、問”的形式進行雙向檢查測評。測評內容小到生產工具的擺放是否合規,夜間值班提供的牛奶飲品是否夠數;大到設備是否存在隱患,各部門、中心的應急響應是否及時。
這樣做的目的正是希望通過提升公司基礎管理水平來確保安全生產全面受控和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這些看似繁瑣、細微的“考核”確實產生了不錯的效果:2012年全年,惠州煉化累計實現733.63萬安全工時,安全事故為零。
“見賢思齊”創效益
這些每天隨處上演的檢查和考試帶來了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在惠州煉化轉一圈,就會發現每個運行部操作室的墻上都以班組為單位貼著一排A4紙,上面按時間記錄著每個班組在當班期間的原料和能量消耗。排名靠后的班組總會以排名靠前的班組為榜樣,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比如運行一部由于班組之間競相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僅常減壓裝置的能耗就從9.01千克標油/噸下降到8.06千克標油/噸。
全廠常年進行的技能比武、設備檢查等“考試”更是直接激發員工爭相解決和改善暴露出來的問題。而這些“解決”和“改善”帶來很好的回報:為解決蠟油加氫裝置能耗大的問題進行的節能改造,每年為惠州煉化節省1856萬元電費;為改善常減壓裝置加熱爐熱效率低的現狀而進行的設備改造,每年為惠州煉化節能6.342兆瓦,減少煙氣排放81000噸。
俯瞰大亞灣,會發現這是一個口袋形狀的海灣,這個海灣蘊藏著一個“建成煉油—化工一體化、上下游相結合的世界級化工園區”的夢想。而化工企業自省自查以保安全,見賢思齊不斷尋求技術突破與改進的實踐,會為這個夢想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記者 安力 特約記者 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