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制建設疾馳 監管方式日豐 危化品安全監管不斷強化、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從廈門本島出發,駛過海滄大橋,就到了廈門市海滄區——這里不僅是傳統的福建南部大港,還是近年來新興的投資興業熱土。與飆升的工業產值一樣,海滄區的安全監管壓力不斷增大。在這里,危化品生產、使用企業密集,廈門十大油庫,海滄便有八個。 如果要在一張中國地圖上標注的話,無數個海滄猶如繁星點點。十年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我國化工行業發展已不僅僅表現在企業數量的增多和交易量的增大上,生產裝置、配套設施大型化,生產集中化,中間產品多樣化、復雜化,產業鏈條延伸化,成為這一行業的顯著變化,更成為發展主流。 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1月,在全國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的化工企業(含化工廠商、化工企事業單位、生產經營及貿易企業等)已達19.52萬家,全國建成了以天津、上海、大連、南京、寧波等為代表的112個省級、305個市(地)級、829個縣級化工園區和集中區,千萬噸級的煉油裝置,百萬噸級的乙烯、芳烴等生產裝置比比皆是。這讓人不難聯想到,在工業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化工行業尤其是危化品領域的安全監管面對怎樣的壓力、挑戰和困難。 然而,另一組數據同樣引人注目:2004年以來,危化品事故起數除2006年、2011年有小幅反彈外,其他年份均持續下降;死亡人數自2006年起降幅明顯,2011年的數字與2006年相比減少149人、下降53.8%。雖略有波動,但穩中向好的總態勢已然形成。 事實上,與化工行業尤其是危化品領域快速發展相對應的,是安全監管工作的不斷強化、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從監管體制上看,近十年無疑是現有體制確立、發展并趨于成熟的重要時期。與曾經隨處可見的“無人管、不會管”相比,如今再談這樣的話題,顯然落伍了。在危化品安全監管領域,有人員、有機構、有隊伍早已不是新聞,伴隨著“兩重點一重大”監管工作思路的提出、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危化品登記工作的展開,如何實現監管專業化、科學化、高效化,日漸成為從上至下思考的方向。 從法制建設上看,近十年無疑是法規、標準密集出臺、迅速完善的重要時期。伴隨著《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的出臺和修訂,國家安監總局令第40號、第41號、第43號、第45號、第53號、第55號等一系列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密集出臺,相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緊隨其后,以7項國標、41項安全生產行業標準為主的危化品安全標準體系的日益形成,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越來越緊跟現實發展形勢的完整法規體系。 從監管方式上看,近十年無疑是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重要時期。安全生產行政許可猶如一道門檻,讓無法保證安全的企業只能望洋興嘆;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活動猶如一針催化劑,使企業持續改進的車輪加速轉動;推動企業進園入區,提高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實施自動化改造,推廣HAN阻隔防爆技術,應用GPS衛星定位系統、網絡信息技術、遠程監控技術,等等,猶如一道道屏障,讓危險遠離,讓安全守候。 與此同時,近十年也是改寫部分化工企業命運的關鍵時期。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危化品專項整治、化工企業整治、“打非治違”專項行動等一系列專項治理步步深入,僅在江蘇、天津、山東三地,近年來就關閉了8000多家不符合條件的危化品企業和化工企業,搬遷了892家危化品企業。在這場洗禮中,一些企業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但更多的企業實現了脫胎換骨、華麗轉身,更多的地區實現了騰籠換鳥、安全發展。 十年之變,來之不易。雖然層出不窮的事故仍是我們無法言說的痛,但在危化品這樣一個高危行業領域,欲在短時間內消滅事故,無疑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而隨著這些變化的不斷發展,一切終將是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