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西北油田油氣運銷部巡線班員工
西北油田外輸油氣管網總長度近747公里,管線38條,管線流程復雜。西北油田油氣運銷部巡線班肩負著這些管線的巡線任務。從太陽初升的清晨到血色浸染的日暮,從一望無際的戈壁到雜草叢生的沼澤,他們執著守護著這個“塔河動脈”。
帶著鐵鍬巡檢
巡線班分為3個小組,其中一組負責雅克拉末站到庫車末站3條油氣管線。李輝和何文國是負責這段管線的兩名老將。
他們經常形影不離地出沒在這人跡罕至的戈壁管線旁。采訪中,老何一邊用鐵鍬整理管線護堤,一邊對記者說:“這里屬于天山腳下,遇到雨季和化雪的時候,管線的護堤經常會被洪水沖壞。拿著鐵鍬,一方面是把自己能處理的護堤修理好,保護管線。另一方面在這戈壁上,我們的皮卡車經常趴窩,沒有鐵鍬還真不行。所以我們喜歡帶著它,它就好像我們另外一個老伙計。”
這段巡線路全程都是坑坑洼洼的,冬天積雪化凍和夏天雨季的水常常漫過幾處他們巡檢必經之路。我們走過時,經常能看到河道旁用幾塊石頭鋪出來的小路,僅能容得下1個人踩在上面。
在車上的時候,老何時不時就提醒我們系好安全帶。車子行走在戈壁上就如同掉進了彈簧床一樣,時不時就被彈起來一次,一天下來骨頭都快散架了,巡線班好幾個師傅都有腰肌勞損的毛病。這樣的工作,老何他們一干就是五六年。等到一天巡線結束是,太陽也要下山了。
管線上的“身份證”
在巡護班班長付友春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大澇壩集氣站附近,站在離河面約2米高的管線旁。
站在河岸上,記者看見每一條高空管線上都有清晰地標注著例如“xxx至xxx管線”的銘牌。河岸上兩邊豎著兩塊巨大的藍色標牌,這些標牌就像一個個路標,一旦發生事故,員工能夠準確明了地描述出事地點。
這些藍色標牌是巡護班的員工去精心制作的。為此,付友春、何文國等人經過2個月的現場統計,將每條管線的輸送介質、起止點、管徑大小、投用時間、危害因素等內容一一標注清楚。同時,考慮到管線經過的維族村莊比較多,標牌都使用雙語,方便維族同胞閱讀。“要知道,西北油田外輸系統管網共有38條,如果現場沒有標志牌,巡線人員很難及時、準確地將現場情況描述清楚,因此很容易出現誤操作。我們給他上個‘身份證’,這下就簡單了。”付友春說。
管網系統天然氣、液化氣管線較多,巡線班又在部里牽頭下完成了加裝可燃氣體報警器的任務。自此,管線中一旦哪條有氣體泄漏,部里的中控室便會收到報警信號。
為管線“治療外傷”
“再舊的管線咱也有個標牌、再不起眼的管線咱也能說出它叫啥,只要是我巡過的管線,我就能說出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何文國師傅對于他管轄的每一條管線都熟悉得像自己家里的寶貝一樣,管線每天有什么變化、閥室里的設備運行情況、那些地區是易腐蝕區域、那些管線雨季易被沖毀,他都了如指掌。
李輝師傅是為管線“治療外傷”的好手,修復護堤、修理閥室他最在行。李輝師傅說:“我這個人就是這樣,看見自己能干的事,就像給它干好,啥事多想想招兒,多給單位減輕點負擔,這工作干著也舒心、踏實。”
(翁繼軍 張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