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大如天,對于煤炭大省山西更是如此。它不僅曾是困擾山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短板’,更是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致命關節,必須抓實、抓好。”山西省省長王君的話痛切而深刻。
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累計生產原煤近130億噸,外調煤炭近90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的25%和外運煤的70%以上,焦炭市場交易量更是高達全國2/3以上。對國家建設的巨大貢獻,成就了山西煤炭大省之名。
然而,長期高強度的粗放開發伴生的曾令人痛心和震驚的負資產——洪洞“12·5”礦難、襄汾“9·8”潰壩……一起起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導致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創、生產活動中斷,更成為山西一個個無法抹平的傷疤。
“發展是第一要務,安全生產也是第一要務,抓不好安全生產就不可能抓好經濟發展,進而影響執政能力。”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說。
近幾年,一場安全生產攻堅戰在三晉大地全面打響,并取得重大成果——2011年山西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由2008年的0.47降至0.085,相當于全國水平的15%,居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連續2年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今年1至5月,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數同比再下降30.41%。安全生產的顯著好轉,不僅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也使山西的形象好起來、亮起來。
山西安全形勢的重大逆轉是如何實現的?發展“短板”是如何補齊的?致命關節是如何打通的?
下落后、上先進
抓根本,夯實安全生產基礎
在柳林縣凌志成家莊煤業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包括緊急避險、安全監控、人員定位、通信調度、壓風自救、供水施救等總投資近3313萬元的礦井安全6大系統一應俱全。這是今天山西煤炭現代化安全生產的一個縮影。
凌志成家莊煤業的前身是幾個年產15萬噸的小礦井,經過煤炭資源重組整合,一躍成為年產90萬噸的大礦。煤礦負責人坦言,一個年產15萬噸的小礦,不可能在安全生產上投下如此巨資。
目前,始于2008年的山西煤礦和非煤礦山大規模的資源整合兼并重組已圓滿收官:煤礦礦井由2598座壓減到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多家減少到130家;非煤礦山由9072座壓減到5028座,尾礦庫由1735座壓減到472座。“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并重組,是有效防止安全生產事故的治本之策。”袁純清一語中的。
經過3年多大規模的煤炭資源重組整合,山西已從根本上攻克了煤礦生產“多小散亂”的頑疾。以4個億噸級、3個5000萬噸級煤炭集團為標桿,以大基地、大集團、大煤礦為主的新型煤炭工業格局已初步形成,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等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煤炭優勢產能得到有效擴張,以機械化水平、資源回收率、安全生產水平等為標志的產業水平顯著提升,煤炭產業已昂首跨入現代化大礦時期。
煤炭資源重組整合,提高了政府安全生產監管的力度和效率,強化了辦礦主體的安全生產管理責任。
在煤炭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山西不斷加強安全生產投入,借助現代化的設施提升安全生產水平。省安監局局長張根虎介紹,目前,煤礦企業基本實現機械化開采、信息化管理,機械化程度達到100%,并建設完善了礦、縣、市、省四級聯網、煤礦監測監控、緊急避險、人員定位、通信聯絡、壓風自救、供水施救等“六大安全生產系統”。同時,省煤炭廳出臺了辦礦企業、煤礦管理、煤礦建設、施工管理和現代化礦井等5個新標準,嚴格了全省煤礦建設以及管理行為,進一步從源頭上夯實安全生產的基礎。
目前,全省有1183家露天礦山推廣了中深孔爆破技術,635家露天礦山推廣了非電起爆技術,而在尾礦庫推廣了在線監測技術和尾礦干排技術,同時,在全省重點客貨運車輛上都安裝了GPS定位系統。
建規章、立制度
抓長遠,堵死安全生產漏洞
“本次考試為閉卷考試,不得攜帶任何通訊工具,考試開始后30分鐘之內不得離開考場。”這是一場特殊的考試,“主考官”是省長王君。“考生”是全省11個市的市長和分管安全生產的副市長以及7大煤礦集團和省煤炭廳、安監局等8個重點廳局的主要負責人等,考試內容是全省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的規定和制度。
“抓安全生產,領導必須帶頭貫徹落實??荚嚨哪康木褪且酱俑骷壐刹坷斡洸③`行安全生產制度和規定。”王君說。
幾年來,山西省已形成了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對安全生產負總責,分管安全領導專門抓,其他領導按照分工抓的安全生產領導格局。省長王君親自擔任省安委會主任。在工作目標考核中,把安全生產指標作為權重最大的指標,并實行“一票否決”。2011年,朔州、晉中、臨汾3市因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在當年“安全生產”考核中考核指標分值被全部清零。
為了抓長遠,堵死安全生產漏洞,山西建立健全了隱患排查治理、事故約談、事故和隱患舉報、重大危險源監控等10項安全生產制度,并出臺了涵蓋煤礦、尾礦庫、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等12個重點行業領域118條安全生產工作規定,形成了一整套既符合安全生產規律又結合山西特點的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全省安全生產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為確保各項制度的落實,山西煤礦、非煤礦山和危化企業等按分級屬地安全監管原則全部實行安全生產掛牌責任制:全省每一個生產企業都有1名市縣政府或企業負責人負責安全工作,每月至少要到1個掛牌企業檢查指導一次;市、縣煤炭管理部門的掛牌責任人和煤炭集團公司的處室掛牌責任人,每月至少要到4個掛牌礦井檢查指導1次。
制度保障,防患于未然,促成了山西安全生產行政問責制實現了由“事后問責為主”向“事前問責和事后問責并重”轉變。在2010年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中,全省對614名重大隱患整改不徹底的企業負責人和安全監管不到位的人員進行了問責,對59起較大生產安全事故進行了掛牌督辦。
山西的干部群眾感慨說,過去的規章制度“跑風漏氣”是看的,再大的隱患都可能漏掉;現在的規章制度“嚴絲合縫”是必須照著干的,再小的漏洞都能及時堵死。
強管理、嚴問責
抓落實,讓安全生產“硬”起來
日前,記者來到曾飽受礦難之痛的西山煤電屯蘭礦,正碰上剛執行領導帶班下井上來的書記莫書平。他講了一個事例:去年11月,掘進二隊的一名皮帶工,為省事坐了一會正在運輸的皮帶,被安全巡視人員逮了個正著,結果本人被勒令進學習班學習一周,并連罰款帶扣工資2.84萬元。同時,依照礦里規定的“連坐”處罰制度,從隊長、書記,采區區長等累計扣款近30萬元。礦工們說:“制度不容情,安全紅線碰不得。”
“煤礦的安全生產光有硬件還不成,必須輔之以過硬的軟件,就是要通過強化管理提升安全水平、培養全員安全素質。”屯蘭礦長馬步才感觸良深。
屯蘭礦核定年生產能力為500萬噸,但因為瓦斯含量高,2011年只生產了320萬噸。馬步才說,如果盲目地追求產量而忽視安全,一定會得不償失。
為確保安全生產管理不缺位、無縫隙,省政府建立健全了管理機制,明確了政府安全監管和企業安全生產兩個責任主體,進而通過實行地方領導和企業負責人掛牌責任制,真正把安全生產管理落到了實處。同時積極創新安全監管方式,實行煤監、安監機構分設,選派了市、縣長安全助理,真正做到了安全生產時時有人抓,處處有人管。
特別是為加強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全省嚴格落實《領導干部全天候應急值班值守制度》,組建了三級應急管理機構,培訓應急管理人員7380人,編制了覆蓋高危險性行業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1000多個,對1萬多個企業應急預案進行了備案。3年來,組織應急演練3萬余次,應急響應近1.5萬次。
實施煤礦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工程。實行職業準入制度,始終堅持先培訓后上崗,認真開展全省各級領導干部、監管人員和企業職工等安全培訓。“近5年來,我們共組織培訓煤礦安全生產管理、特種作業人員、班組長達27萬余人。”省煤炭廳廳長吳永平說。
鐵腕治安全。3年來,全省專項整治關閉取締3.8萬家無證無照一類企業,停產整頓6917家存在重大隱患的二類企業。僅去年,全省各級安全生產監管監察部門共查處各類事故139起,給予行政處分464人,追究刑事責任85人。
多管齊下,多措并舉,讓山西安全生產形勢發生重大轉折。以前,有的干部前一次事故還沒處理完,后一個事故就來了;有的干部怕遇到事故,忙著換職位、換崗位。上級忙著“打板子”,基層忙著“換板凳”。“現在好多了,睡覺踏實了,能騰出精力抓經濟了。”談到現在的安全生產形勢,一位縣級領導大發感慨。
然而,山西對安全生產的管理整治一刻也沒有放松。今年又打響連續4年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和“打非治違”專項行動。重點是全省所有煤礦,特別是兼并重組整合礦井、事故易發地區及瓦斯水害嚴重地區礦井。
“山西安全生產形勢明顯好轉,但安全生產工作沒有終點。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既要頭腦清醒如履薄冰、又要信心滿懷堅持不懈,不斷開創全省安全生產新局面。”王君的話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