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建議:危化品管理出臺地方法規
來源: 錢江晚報 瀏覽: 2677 發布于2011年06月13日
水已在漸漸變清。 隨著政府部門對于苯酚泄漏事件的及時處理,杭州居民心中的忐忑正在逐漸平復,一切似乎正在慢慢走向句號。
亡羊補牢,為的是避免下一次的意外。許多人都希望這次的苯酚事件能是一次警醒、一次契機,促成危化品管理能力走向良性的“蛻變”。
政協委員建議:亟需出臺地方性法規
政協第九屆杭州市委員會特邀委員、原杭州市環保局高級工程師張天立,一直以來都對危化品問題非常關注。
張天立覺得此次苯酚泄漏事件顯示,目前處理危化品泄漏事故的相關設施、法律法規仍不完善。他建議高速公路特別是大橋兩邊必須有單獨的污物收集管道,將收集的污物輸送到兩岸的污水干管之中,以免影響省內水系的安全。由于浙江省內高速公路路段長、跨越水源地的橋梁多,張天立認為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對高速公路進行全面“體檢”,在高速公路建設前期,也應重視對環境影響的評估。
張天立說,防止類似事件發生,還應該建立企業的賠償機制:“像日本核污染之后,就有相應的賠償機制。我們也應該這樣,讓企業對事件負責,該關的關,該停的停。”
張天立特別指出應該學習國外建立危化品緊急事故應急技術中心,比如開發危化品運輸安全卡軟件系統,給危化品運輸車輛配備IC卡等。
至于目前多頭管理導致的“龍頭多不治水”,張天立認為目前亟需出臺的不是“政府令”,而應該是一部地方性法規,具有強制性,便于各個職能部門更好地執行。“國家法規不可能具體到每個地方,像杭州水源多,情況特殊,就應該有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比國家的標準應該高一點,權責明確,處罰也要提高。”
張天立說,以后他還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提出建議,希望能促成省市盡早出臺相關地方性法規。
運輸企業:抬高準入門檻迫在眉睫
浙江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罐車與常壓容器檢驗所所長陳忠明,覺得危化品車混裝現象具有很大的安全隱患,但一直無法有效杜絕和懲治,主要的問題是管理部門太多太散,因所賦予的權限所在,目前只能各自為政,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合力。此外,運輸企業的參差不齊,也在客觀上成了相關部門管理上的掣肘。
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浙江分公司是省內規模較大的危化品運輸企業,擁有100多輛危化品運輸車輛,公司書記強毅,同時也是杭州市道路運輸協會危險貨物運輸分會會長。
對于如何更好保證危化品運輸,強毅建議,提高危化品運輸企業的準入門檻,因為只有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才能更好地保證安全專業化。他以自己的企業為例,浙江分公司正在試點押運全程視頻監控。“今年5月份,我們已經在嘉興公司的車輛上安裝了視頻監控,可行的話將在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