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中國化工報社主辦的第三屆石油和化工安全管理高層論壇在杭州召開。下午的智慧安全分論壇接近尾聲時,一場生產企業與智慧安全供應商之間的嘉賓對話,給與會代表提前奉上了一份豐盛的“晚宴”。針對化工行業目前面臨的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與安全困惑,信息技術方面眾位“大咖”從多個角度給出了建議,大數據、人工智能、仿真模擬、高級報警管理等新型的智能化、信息化的技術,可以幫助化工企業彌補安全管理和人員素質等方面短板,推動化工安全管控水平提升。智慧安全已經成為化企安全生產的必由之路。
產業升級帶來新挑戰
當前化工安全生產形勢的嚴峻性不言而喻。截至2019年4月底,全國化工行業發生安全事故60起,死亡和失聯147人,特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一個不少,全部發生。這令化企的安全負責人倍感責任重大。如何在企業發展與保障安全方面找到的新平衡點,是每一家化企需要認真思考的議題。
談到當前化工行業事故多發的原因,內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責任公司安全質量環保部部長曹湘蒙分析認為:“這主要是生產力與生產技術不匹配造成的,工業發達國家的化工行業在發展初期也有同樣的問題。先進的技術如何與企業的生產實際結合是當前我國化工企業與技術供應商要共同面對的挑戰。”他還提到,如何提升企業員工的安全意識與安全技能也是令企業安全負責人頭痛的事。
而盛虹煉化(連云港)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伯稱說,當前他最為關心的是,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運行對安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李伯稱表示:“石油化工是一個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行業,安全標準高。特別是煉化項目正在朝著大型化、一體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許多裝置都是世界最大、全球首套,無論是項目設計、工程建設還是后期的生產運營,都沒有先導經驗。實施煉化一體化后,各個系統需要高度集成,員工培訓、生產運行、操作程序等各方面都與以前都不大一樣,安全生產監管難度加大,對裝置、技術和員工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安全管控、消防系統、報警管理、環境監測、應急響應的等各個系統如何做到高度協同聯動是重中之重。”
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正在給我國傳統制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但企業生產信息聯網后帶來了一個新問題——如何保障企業的信息安全和工控系統安全。上海百金化工集團安全總監肖兆廣提到,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化工企業中的“兩重點一重大”的數據要實時傳輸到政府監管的網絡平臺上。而為了保障控制系統的穩定安全,生產系統又不能直接與外網聯通,否則工廠的信息安全與裝置的工控安全就會受到威脅。這就造成信息共享與保障安全之間存在著矛盾。
新技術補安全短板
信息化技術進步帶來的變革讓傳統的化企感到一些不適,但在技術提供方看來,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可以為化工補安全短板方面提供高效的工具。
“相比于工業發達國家,我國化工產業起步晚、工業化基礎相對薄弱,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提升生產運營技術水平,這其中包括了補上企業安全管控手段和人員素質方面的短板。”寄云科技創始人、總裁時培昕表示。
依賴技術比依靠人更靠譜,特別是融入智慧元素的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時培昕進一步解釋說:“一方面,當生產出現異常情況,人的反應速度是秒級的,而計算機反應速度是微秒級或毫秒級的,近乎做出實時響應;另一反面,人的思考維度最多只有幾十個,而復雜的化工生產中涉及的維度多達幾萬個,處理如此復雜的系統是人的能力望塵莫及的。由于流程行業對實時性和維度的要求都非常高,只有借助大數據的技術手段,通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才能在生產控制與應急響應上獲得新的突破。通過挖掘數據價值,化工企業可以對事故原因做出準確判斷,同時還可以讓未知的隱患可視化,做出預警預判,防患于未然,大幅提高化企的安全保障能力。”
杜邦可持續解決方案事業部大中國區副總經理盧偉也表示:“企業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運營風險進行前瞻性的、預測性分析,形成風險全周期閉環管理,使企業風險可查可防可控。”他同時建議,企業在項目規劃之初就要引入智能化元素,統籌考慮做好路線規劃圖。
針對李伯稱提出的問題,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解決方案中心總經理助理吳剛建議:“我國煉化裝置大型化和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新上項目規模大、流程長、工藝復雜,上下游的協同平衡顯得尤為重要。而相應的設計經驗不足,會帶來許多的安全問題。而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會提供一些新的解決方案,數字化設計與開車前仿真模擬會幫助企業提前發現問題,指導企業改進優化工藝,避免事故的發生。”
落地先要打牢基礎
幾位技術大咖對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化工安全領域的應用做了簡單通俗的解釋,新型信息技術在提升企業安全水平上發揮的作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認可,但目前行業中多數的企業并沒有將這些智慧元素納入到企業的生產運營管理中,智能化技術在化工企業落地顯得有點難,原因何在?
面對主持人的提問,吳剛解釋道:“這與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現狀有關,我國化工企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少數先進的大企業已經跨入國際化工行業第一梯隊,而更多的中小企業還處于工業2.0時代。而新技術的應用是要建立在高度自動化、數字化的基礎之上,才能發揮作用。”
他建議,對于基礎薄弱的中小化企而言,安全工作還是要就從底層做起,把控制系統的基礎打扎實,保證配備監控系統以及DCS、SIS等系統且運行狀態良好,之后才能考慮用信息化手段把系統集成起來,實現融合聯動。
廣州學府咨詢集團副總經理余培峰則談到,信息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但不能盲目地上,要考慮企業的生產實際與投入產出比。如果一個企業管理不規范、安全理念缺乏,再好的信息化系統也派不上用場。企業的生產現實與新技術之間的差距太大,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不匹配,都會帶來更多的安全隱患。他提醒,上了信息化系統的企業更要注意內部管理流程的規范性以及執行到位。
打好基礎后,還要重視數據的完整性。時培昕表示,智能化是個漸進的量變過程,但基礎是歷史數據的完整和對數據的價值挖掘。許多企業采集了大量的數據卻不知道怎么用,對于有效數據沒有關注,甚至丟棄。他認為,企業要重視數據資產的價值,把生產運行數據完整地保存下來,以便為今后事故原因的精確判斷和事故的準確預測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