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川西北氣礦采氣工王軍在巡檢中發現分離器液位計失效。半個小時后,隱患報告單生成。按月向作業區上報隱患,是川西北氣礦的規定動作。
向部門負責人和屬地員工“預訂”隱患,是川西北氣礦“一條主線、三種能力、六項機制”的“136”模式中重要一環。
事故是小概率的累積。川西北氣礦探索“防范到崗、監控到事、責任到人”的特色安全文化,強化隱患排查與低、老、壞治理,提升管理干部和員工HSE履職能力,構建環環相扣、責任共擔、持續改進的立體安全管控網絡。
削減小概率,整治低、老、壞
對王軍來說,“小題大做”和“捕風捉影”是查找隱患的關鍵。會查找、能找到、還要可控制,能清除。既考驗意識,又考驗安全素質。
李虹是去年剛畢業的大學生。11月22日,在川西北氣礦HSE知識競賽和首屆安全運動會上,她和隊友協同作戰,獲得一等獎。李虹的快速成長不是偶然。川西北氣礦以群眾性HSE競賽活動為載體,不斷提升員工安全素質和查找、消除隱患的能力。
如何有效整治低、老、壞,消除隱患?
在礦長黃楨看來,安全管理就是小概率事件管理。讓小概率顯性化,削減不確定性。這也是HSE體系精髓所在。
體系編簸箕,責任除“沙子”。只有將篩孔不斷縮小,才能源源不斷篩出問題。2010年以來,川西北氣礦以HSE管理體系為主線,將整治低、老、壞貫穿安全管理全過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崗位,全員排查、消除隱患。
川西北氣礦在主頁設立低、老、壞曝光臺,為上報隱患構筑“綠色通道”,規定科級干部每月一條,員工每季度一條。未完成“定額”,扣罰300元。目前,川西北氣礦隱患整改率達94%,其余全部制定監控措施,擬訂整改期限,實施銷項管理。
培養三種能力,傳遞安全基因
川西北氣礦團委書記何理最近正梳理自己的“四個一”,包括一篇安全論文、一項管理創新等內容。這是川西北氣礦132名中層干部的年度作業。
干部選拔先過安全門檻,否則不予錄用。任命前“三階段”強化培養,完善對管理干部“3+1”履職能力考評模式。川西北氣礦通過排序、量化打分,將評分結果與績效獎金掛鉤。
截至8月底,1600余名員工和承包商全面接受新版作業許可培訓和考核。在兩廠一區年度設備大修中,成績未及格的承包商被拒之門外。
“今天分享中20井‘管墩安裝不規范存在隱患’,警示我們要加強標準學習……”在雷三增壓集氣站站長趙俊眼里,江油采氣作業區《安全經驗分享》手冊被視為井站安全作業指南。71條案例涵蓋安全生產、現場操作、電器維護等5類,來自身邊的案例占95%以上。
安全文化滲透提高自覺能力,安全檢查提高執行力,安全教育提高履職能力。三種能力培養,促使經驗變制度、示范變規范、標桿變標準,成為不斷傳遞的安全基因。
落實管理責任,完善HSE體系
一天跑完7個井站,并聽取專題匯報。11月26日,川西北氣礦黨委書記趙軍下基層調研,將日程排滿。從“走馬觀花”到“下馬看花”,川西北氣礦規定,危險作業時領導必須靠前指揮。機關干部每月至少一次、基層領導每周至少一次到現場與員工溝通。
量變累積,才有質變的飛躍。川西北氣礦分管領導掛牌督辦18個項目的重點隱患治理工作。目前,川西北氣礦今年已開展安全觀察與溝通1149次。川西北氣礦通過書面測試、自查體檢評估管理者HSE履職能力,評審出觀察項和改進項,在網上公示,限期對照整改。
責任歸位,帶動思想和制度歸位。在《HSE管理九項原則》基礎上,川西北氣礦通過本土化實踐,逐步形成作風過硬、直線責任、全員參與、預防為主、動態管理和強化考核六項管理機制,確保管理更具前瞻性、科學性和系統性。
川西北氣礦兩級機關堅持每天開碰頭會,收集所有危險作業項目,統籌安排確保安全受控。對作業方案實施三級審查、兩級監控,僅去年就有20個危險作業因審查不合格或現場安全措施不到位被緊急叫停。
截至目前,川西北氣礦安全生產1600余天。“136”模式得到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充分肯定。
延伸閱讀:“136”模式
一條主線,以整治低、老、壞為主線,貫穿安全管理全過程。三種能力,以安全文化滲透提高自覺能力、安全檢查提高執行能力、安全教育提升履職能力。六項機制,作風過硬,豐富有感領導內涵;直線責任,深化屬地管理;全員參與,推進安全文化建設;預防為主,消除隱患;動態管理,嚴格過程監管;強化考核,提升履職能力。
(劉永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