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后救援向事前預防轉變——我國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實踐與探索
“目前,包括消防隊伍在內的全國各類安全生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規模達到35萬余人,形成了覆蓋各領域、功能綜合、優勢互補、上下貫通、縱橫銜接的網絡化應急救援體系。”這是記者在6月25日從第四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論壇上獲悉的。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轉型轉軌轉變時期、快速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又是自然災害多發國家。為實現安全發展,我國在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的同時,也不斷加大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救援裝備的研發力度,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經過多年努力,在中央財政支持下,依托國有大中型企業,建設了橫跨礦山、?;?、鐵路、衛生、水上搜救等八大行業領域的52支國家級應急救援隊伍。這些隊伍已成為全國范圍內重特大事故救援的中堅力量。
同時,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也逐漸走上了政企聯建、專兼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之路,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成績不俗
2003年以來,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了《突發事件應對法》《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電力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條例》等行政法規,以及《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等9項專項預案。國家安監總局等制定了一系列部門規章,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健全完善各類規章制度130多項,制定修訂了300多萬件預案,為依法、有序、有效應對事故災難提供了保障。
各級政府及安全生產監管、公安、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等部門都建立了應急管理機構和專業救援隊伍。國家安監總局與解放軍總參作戰部、氣象、地震等方面建立了合作聯動機制,使信息共享、一體響應、協同指揮等制度得到落實。同時,各級政府大力開展了應急救援宣傳和培訓工作。數據顯示,全國縣級以上應急機構在崗人員培訓率達到92.6%,特別是實案化演練,使應急管理和救援人員的綜合素質、應急處置能力明顯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至2012年,各類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共參與412.1萬起事故救援,搶救遇險人員132.85萬人,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其中,礦山救護隊共參與23077起事故的救援工作,搶救遇險人員41232人;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隊伍參與48270起事故的救援工作,疏散和搶救遇險人員129878人;公安消防出動403.6萬次,疏散和搶救遇險人員1016932人;海(水)上救援隊伍參與13670次救援行動,搶救遇險人員140486人。
問題不少
自2003年以來,盡管我國安全生產形勢實現了連續10年事故起數和事故死亡人數“雙下降”,但全國事故起數和傷亡人數仍處于高位,總量依然很大,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面臨嚴峻挑戰。
在我國,一些行業企業的安全生產基礎工作薄弱,特別是大量民營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和應急能力更為薄弱,從業人員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救技能。
統計顯示,2006年至2012年,較大以上因施救不當導致損失擴大的事故共發生257起,由最初遇險的426人,最終導致1013人死亡。受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的限制,一些企業雖然制定了應急預案,但這些預案針對性、可操作性和科學性不強,一旦發生事故,不能有效實施救援。
同時,應急救援隊伍自身建設亟待加強。目前,我國應急救援隊伍,尤其是各地各部門的應急救援隊伍中懂救援、能指揮的骨干人才較為缺乏,基層救援隊指戰員的技戰術水平亟待提高。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企業新產品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新設備、新技術不斷增加,新情況、新問題也隨之出現,這些都為應急救援的監測預警和技術裝備提出了新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亟待修訂。
轉變方向
事故易發、多發是我國現階段的實情,減少傷亡是最大的民生,減少事故及其造成的損失就是促進發展和正增長。
“為此,我們必須從事后救援向事前預防轉變,從不惜一切代價應急處置向千方百計做好應急準備和科學處置轉變,由政府包攬向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面負責、社會廣泛協同、公民積極參與轉變。”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說。
“按照底線思維的方法,立足應對重特大事故,立足應對巨災造成的次生、衍生事故,進一步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本著布局合理、專兼結合、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反應迅速、處置高效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國家、區域和地方、行業(領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改進和優化企業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社會志愿者隊伍構成,形成結構合理、互為補充、協調聯動、滿足需要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大力發展應急產業,進一步加強應急信息化建設,采用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備,充分發揮專業人士作用,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揮能力。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開展應急技術裝備研究與開發,加快制定有關基礎標準、行業標準和應急裝備技術標準。加強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學科建設及復合型、交叉型的專門人才培養。實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設工程,增強從業人員和公眾的憂患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使安全知識真正進企業、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進家庭。” 閃淳昌建議。
(本報記者 李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