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如若出現異常工況,往往無法給操作人員足夠的時間去分析、判斷風險。操作人員應該如何及時又正確地處置,從而避免操作不當引發安全事故?日前在山東東營舉行的第十二屆亞洲煉油和化工科技大會安全運營與管理專題會上,與會嘉賓指出,可以通過編制正確完整的操作程序,加強員工培訓,運用AI優化報警管理等方式,來預防異常工況事故。
停電、晃電、DCS系統故障、儀表風中斷、蒸汽中斷、氮氣中斷、冷卻水中斷等,都屬于異常工況。化工裝置還有一些特有的異常工況,比如重要機泵停運、重要壓縮機停運、重要聯鎖啟動、重要參數波動、設備管線發生泄漏、管線設備堵塞、重要閥門故障等。“異常工況只是裝置出現波動,但并未發生危險事件或事故,屬于預警階段或應急響應的先期階段。而此時如果員工不及時或者錯誤響應,反而有可能導致事故發生。”青島歐賽斯環境與安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酒江波指出,近幾年發生的億鼎生態“9·7”高壓氣體泄漏事故、新澧化工“8·29”煤氣發生爐爆炸事故、九江石化“3·12”爆炸著火事故都存在面對異常工況操作失誤的情況。
因此,酒江波提出,企業需要對每個生產裝置和設施可能存在的異常工況情形進行預先辨識和風險評估,基于風險評估結果明確異常工況的緊急處置程序;同時加強對操作員工的培訓、訓練,通過紀律約束,讓員工按照規程進行操作,從而避免異常工況演變為事故。
“需要注意的是,異常工況緊急處置程序有別于現場處置方案,需要寫清楚內操在室內監控什么、外操在現場確認什么,目的是讓裝置安全地退守或重新恢復正常。而現場處置方案是需要指揮者、消防組、警戒組、監測組等各個小組進行應急響應,目的是盡量減少事故的損失。”酒江波強調。
應急管理部今年4月印發的《化工企業生產過程異常工況安全處置準則(試行)》要求,必須及時響應裝置所有報警。可燃氣體和有毒氣體檢測、火災報警系統報警后,嚴禁不分析原因、不到現場確認隨意消除報警。但當前報警泛濫、報警原因分析慢、沒有合理的報警管理體系,已成為一些企業安全管理的痛點。當員工因泛濫的報警而變得麻木,從而錯失重要報警,就易導致事故的發生。
“報警是異常工況的體現,企業管理報警的實質就是管理異常工況。”杭州海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德亮表示,有的企業一小時內出現上千個報警,但真正反映工況異常的可能并不多。可以利用HAZOP分析報告,用AI建立起企業的風險知識庫,快速分析報警的原因,從而減少無效報警,甄別出需要員工及時處置的異常工況。
蘇德亮指出,越嚴重的報警,越少見;越復雜的報警,原因分析起來越難,員工越難以掌握。尤其是當遭遇嚴重的異常工況,多個報警同時響起時,員工很難沉著分析原因及時響應。“而這些困難都可以通過AI來解決,AI可以快速客觀地分析報警原因,幫助企業更迅速正確地處置異常工況。”
本次會議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東營港招商發展集團主辦,中國化工學會、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聯合主辦,會議還圍繞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變更管理、特殊作業管理、氫能產業安全等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