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鐘聲即將敲響時,三個年輕生命的意外逝去給本就寒冷的冬天又增了一層寒意。
據(jù)北京交通大學網站消息,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學東校區(qū)土建學院市政與環(huán)境工程實驗室內進行垃圾滲濾液污水處理科研實驗時發(fā)生爆炸,三名參與實驗的研究生不幸遇難。目前,土建學院院長已停職檢查,土建學院遇難研究生的導師停止一切教學科研工作,協(xié)助配合事故調查處置工作。消息稱,學校將根據(jù)事故調查結果,依法依規(guī)嚴肅問責。
這起爆炸事故的調查還在進行,但實驗室安全問題不得不讓人重視。
實驗產生易燃易爆氣體
爆炸帶走三個年輕生命
一次實驗事故導致3個年輕的生命消逝,這個實驗究竟是怎樣的?
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曾刊登的論文《垃圾滲濾液處理工藝研究及應用現(xiàn)狀淺析》介紹,垃圾滲濾液是一種黑色或者黃褐色的帶有惡臭氣味的液體,在垃圾填埋過程中以及填埋完成后產生,來源主要是垃圾自身含水和大氣降水降雪等。由于垃圾中的成分復雜,垃圾滲濾液水質的特點之一就是污染物含量很高,而且往往含有生物毒性。
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博士王政分析,垃圾滲濾液處理實驗多涉及厭氧生化過程,中間會生成易燃易爆氣體甲烷,生成的氣體也是研究對象之一,“一般會將氣體采集到氣袋中,不會直接排放在空氣中”。
據(jù)科技日報微信公號報道,有專家認為,從整個處理流程來看,滲濾液污水是不會爆炸的。一般來說,在厭氧環(huán)節(jié)會產生甲烷,也就是通常說的沼氣。甲烷泄漏到空氣中,一旦濃度超過5%時,遇見明火就會發(fā)生爆炸。
也有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無論是甲烷還是氫氣,在實驗過程中都難以大量積累,且氣體能量密度低,故爆炸威力有限。
通過網絡問答平臺,記者聯(lián)系到在一名網名為@韓博Spurs、在化學實驗室學習工作多年的博士生,他對記者說:“北京交通大學實驗室爆炸造成三名學生死亡的事故實在令人痛惜。希望校方能依法依規(guī)問責,妥善處理善后工作,也希望這次爆炸給全世界的高校實驗室敲響一記警鐘,給所有從事化生實驗的工作者打上一劑預防針。”
“我看到有一些網友情緒比較激動,上到校領導下到實驗室管理員都噴了個遍。大家先別著急批評,化學實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即使嚴格按照規(guī)章程序執(zhí)行,也難免出錯,何況是廢物的系統(tǒng)處理實驗。”@韓博Spurs說,高校實驗安全必須由專員監(jiān)督,建立明確的懲罰制度,一經發(fā)現(xiàn)有可能危害個人及他人安全的違規(guī)行為,應立即停止實驗,通知對應的教授,并根據(jù)嚴重程度酌情禁止其在短時間內進行實驗。“沒辦法,人是惰性動物,全憑自覺無法實施”。
實驗類型多人員不固定
安全監(jiān)管力度參差不齊
其實,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規(guī)定,要高度重視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管理工作、進一步嚴格管理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等。
在此背景下,實驗室為何還存在安全風險?這些安全風險從何而來?
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吳超曾總結了高校實驗室事故特點:各種實驗室類型繁多、易燃易爆物品種類多、實驗儀器設備設施多、各種實驗樣本標本多、內容和項目變化、接觸和操作人員不固定、危險物品量少易忽視、安全管理制度難落實等。實驗室事故類型包括火災爆炸、觸電、機傷、腐蝕、輻射、中毒、感染和被盜等。
此時此刻,網絡上對于北交大實驗室爆炸事故的討論層出不窮:有人質疑為何沒有導師在場指導、質疑相關的實驗室安全措施是否到位;有人分析他們的操作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問題;有博士生通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分享“不要僥幸,別怕麻煩”的實驗室經驗;有的人從學生父母的角度感同身受,感嘆意外與生命的無常;更多的人則是寄托一份惋惜與一份哀思……
對于網上有人提出的“導師為什么不在旁邊”這一問題,從事科研行業(yè)4年多的知乎博主@小人物米斯孫認為,這種質問就是馬后炮。很多博士生在5年學習時間里有4年都是在做實驗,假如一名博士生導師帶了10名學生,其中8人是需要長時間做實驗的,那么如果要求導師每次都陪著做實驗,這是不現(xiàn)實的事情。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是師兄師姐和師弟師妹們一起做實驗,高年級的學生就擔當了導師的角色。
對于實驗室安全管理問題,@韓博Spurs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實驗室就是被專職管理員負責監(jiān)督的,每天管理員把實驗室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所有化學品無論是固體還是液體都要注冊存檔,甚至連保質期都要明明白白地標記出來;實驗器具也是整整齊齊擺在該擺的位置,所有瓶瓶罐罐里的化學材料也都要標明時間、名稱、成分、負責人及聯(lián)系方式。
“就我個人的經歷而言,實驗室并沒有很完善的安全守則。”@小人物米斯孫告訴記者,大家的研究方向五花八門,只有一部分人會涉及特別危險的研究,“所以安全方面基本就是在實驗之前自己去做好文獻調研,和師兄師姐交流一下。當然,導師也會強調安全問題,比如在開組會或日常匯報時強調安全問題,但其實完全的管理制度是欠缺的。實驗室會有檢查人員,但基本都是檢查衛(wèi)生,提前做好衛(wèi)生整理就通過了。實驗室少有人監(jiān)管,都是自己監(jiān)管自己”。
強化風險意識排查隱患
做好實驗安全評估工作
@韓博Spurs一直認為,做實驗和開車一樣,保持良好的習慣就可以確保安全。相反,不良的習慣可能給實驗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一些最基本的操作看似簡單,實則高效實用。“每年我?guī)W生做畢業(yè)設計時,給學生說的第一句話永遠是‘如果你有不懂的,先問我;如果你有不確定的,先問我;如果你感到不舒服或者疲倦,可以隨時休息,安全第一’”。
“我覺得除了安全意識不夠、管理力度不大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新興科技、新型技術發(fā)展過于迅速,很多關于新能源及廢物處理的科技都包含了大量的可燃易爆氣體和液體。這些實驗室事故很多時候是由于操作者對科技了解不足而導致的。所以,遵守實驗室安全規(guī)則、熟悉自身研究領域特征、在實驗之前做好模擬,這些是非常必要的。”@韓博Spurs說。
不過,也有不少受訪的業(yè)內人士認為,有時候安全意識再強也會有事故發(fā)生,因為既然是做實驗就會有不確定性,這種探索性的事情本身就帶有風險。
“比如學生參與實驗久了難免出現(xiàn)惰性麻痹大意,他們明明知道物質有毒,但實驗幾年之后漸漸不戴手套不好好穿防護服,這就是習慣成自然,放松了警惕。”@小人物米斯孫說,根據(jù)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則,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輕度的事故,還有300件潛在的隱患,“換句話說,事故的發(fā)生是必然的,我們只能盡量去減少發(fā)生的概率,但誰也不能保證完全避免事故的發(fā)生。比如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是否應該有人來專門負責、是否應該強制規(guī)定實驗的時間和共同開展實驗的人數(shù)、是否應該有更嚴格的約束、長期接觸生化試劑的研究生是否應該得到更多的勞動保護等。只有把這些潛在的隱患和風險都找出來消滅掉,才能保證實驗安全”。
此外,也有業(yè)內人士提出,保障實驗室安全,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做好實驗前的安全評估。
華南理工大學環(huán)境與能源學院教授汪曉軍認為,高校實驗室的安全要做到三級防范:第一級,實驗材料的選擇和實驗方法最好是安全的,從實驗材料、方法的選擇上保證不出事;第二級,確保設備的安全,根據(jù)安全的風險設置一些必要的保護措施,需要有保護系統(tǒng),如安全閥、防爆蝶等;第三級,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和安全的操作規(guī)范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