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個一批” 助推科技強安
來源: 中國安全生產報 作者: CCSA 瀏覽: 2533 發布于2013年09月11日
截至2013年5月底,首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共落實資金8.15億元,已產生研究成果78項,申請專利223項,批準84項,發表論文81篇;轉化成果15項,在1835個企業(礦井)中得到應用,銷售額達8.6億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13項,在987個企業(礦井)中得到應用,銷售額達4.2億元;建設示范工程18個,應用新技術、新裝備48項,形成標準規范24個。
抓住“四個一批”解決突出問題
——科技強安工作綜述(上)
瓦斯,無色無味無形,與整個煤炭開采過程如影隨形,稍不留神就會制造災難。但是,山西天地王坡煤業有限公司等單位正在建設的“高瓦斯礦井零超限瓦斯治理示范工程”,則可利用區域性超前瓦斯抽采、井下局部瓦斯抽采、礦井通風智能決策與定量化遠程控制、瓦斯治理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四個方面的綜合技術,實現瓦斯零超限的目標。該工程是首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中“示范一批”的代表。目前,通過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的實施,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的防范和遏制生產安全重特大事故關鍵技術裝備都已取得突破,并形成了一批能切實轉化為安全保障能力的科技成果。
按照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安全科技工作要攻堅克難,重在突破;狠抓落實,重在效果”的要求,經過各項目單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四個一批”項目取得很大進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首批項目已產生研究成果78項,申請專利223項,批準84項,發表論文81篇;轉化成果15項,在1835個企業(礦井)中得到轉化應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13項,在987個企業(礦井)中得到應用;建設示范工程18個,應用新技術、新裝備48項,形成標準規范24個。
可以說,如今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已成為我國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科技強安”戰略的重要助推器。
局長帶隊調研 確定“四個一批”
近年來,國家安監總局黨組高度重視安全科技工作,全面實施科技強安戰略,不斷加大安全生產科技工作力度,對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發揮了較大作用。
但從總體上看,受多種因素制約,我國安全科技距離安全生產形勢發展的需求仍有差距,安全科技對安全生產的前導作用和基礎支撐作用還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針對制約安全生產工作技術瓶頸,建立完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安全技術創新體系顯得尤為必要。
2012年,楊棟梁率隊,到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單位調研安全科技工作,聽取專題匯報,研究部署安全科技工作,并走訪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與有關部門的領導共商新形勢下的安全生產工作對策措施。楊棟梁說:“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工作要有突破,首先要在科技工作上有突破……關鍵性科技突破了,是根本性轉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充分調研后,總局黨組提出要以防范事故為最緊迫任務,以提高安全生產科技保障能力為目標,采取集中科研機構、科技人才、科技資金和一段時間的“四個集中”工作措施;要加快攻關一批當前急需的關鍵技術、轉化一批為現實提供安全保障的科研成果、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建設一批重點安全技術示范工程;著力推動建立市場、企業、產學研機構、政府及部門相結合的“四個結合”工作機制,為實現安全生產事故“三下降”提供技術支撐。
2012年8月,國家安監總局與工信部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9月6日,印發《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成立總局安全科技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9月18日,印發《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加強安全科技創新工作的決定》,對安全科技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明確提出要加快實施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
明確責任分工 精心組織實施
“四個一批”項目能否取得實效,重在組織落實、責任到位。2012年10月15日,國家安監總局辦公廳印發《落實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職責分工方案》,明確此項工作由規劃科技司綜合管理,總局、煤監局業務司專業管理。各有關司指定了一名司領導主抓,與項目承擔單位簽訂項目計劃任務書和實施方案,并多次召開現場會和實施情況分析會,協調督促落實資金,跟蹤指導項目執行情況。
2012年10月16日,國家安監總局召開“四個一批”項目推進會。總局領導強調,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重要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安全生產必須順應規律,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切實解決影響安全生產發展前瞻性、戰略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問題,推動由主要依靠人盯死守、行政管制的傳統方式,向法規標準引領、先進技術裝備支撐、安全科技創新驅動的方向轉變。
總局領導提出,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起點要高、標準要嚴,要爭創一流。各項目承擔單位要認真研究,縝密謀劃,全力編制好安全科技攻關課題任務書和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示范工程建設的實施方案。
局長辦公會議 盯緊“四個一批”
說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是局長辦公會議的“一把手工程”并不為過。在首批項目實施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總局就召開了三次局長辦公會,專題研究項目實施中的問題。
第一次局長辦公會
時間:2012年8月20日
議題:建立工作機制 提供技術支撐
此次局長辦公會提出,近幾年,科技興安戰略的實施,對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發揮了較大作用,但從總體上看,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安全科技對安全生產的前導作用和基礎支撐作用還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
總局領導提出,為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緊迫需要以防范事故,提高安全生產科技保障能力為目標,采取集中科研機構、科技人才、科技資金和一段時間的“四個集中”工作措施;抓緊實施 “四個一批”科技項目;著力推動建立市場、企業、產學研機構、政府及部門相結合的“四個結合”工作機制,為實現安全生產事故“三下降”提供技術支撐。
楊棟梁指出,安全科技要堅持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理念,以防范安全生產重特大事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為主攻方向,成立科技領導小組,確定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同時,政府要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把資金吸引到安全保障上來,使安全工作事半功倍。
第二次局長辦公會
時間:2013年3月25日
議題:充實項目內容 推動早見成效
此次局長辦公會上,在規劃科技司匯報“四個一批”項目攻關課題進展情況時,楊棟梁指出,“安全生產要從源頭治理,‘四個一批’項目就是完全從源頭上抓”。
楊棟梁指出,要繼續充實“四個一批”項目內容,重點項目要加快推進,早見成效,要排出時間表,落實責任人。要建立機制,在推動產學研結合上下工夫,通過組織、牽頭、協調等,把安全生產相關的人財物協調起來,把航空、航天、軍事等方面技術引進來,通過調研、參觀、授權、開論壇等形式,構建一張網,千方百計把科技資源都納入安全生產這張網里。要精心構思,請專家謀劃設計,聯合各大企業集團、各地方政府,搭建有生命力的、持久的安全科技平臺。
此次會議提出,為推動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早見成效,要定期分析項目實施進展和效果,研究提出推進措施,搞好項目驗收和鑒定工作。同時,選擇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強、效果明顯的“四個一批”項目,召開現場推進會。
第三次局長辦公會
時間:2013年6月24日
議題:做好頂層設計 爭取多方支持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四個一批”項目無論是資金落實、項目落實,還是專利申請等,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此,在此次局長辦公會上,楊棟梁給予充分肯定。
此次辦公會提出,要及時將防范事故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裝備,盡快轉化為規程、規范、技術標準,強制推行一批科技成果;通過現場會、交流會、展示會、科技進企業等活動,加大“四個一批”項目成果宣傳、推廣的力度;研究創新安全科技管理的措施,采用法律的、市場的、行政的綜合辦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楊棟梁要求,要全力做好煤礦瓦斯災害、水災、火災,非煤礦山和危險化學品災害防治等頂層設計方案,制定與防范事故結合緊密的科技路線圖,強化需求引導,調動全社會優質資源,參與安全科技研發。
取得一批成果 實際作用顯現
按照楊棟梁“安全科技工作要攻堅克難,重在突破;狠抓落實,重在效果”的要求,經過各方的協力攻關,首批“四個一批”項目在實施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產生了一批先進的科技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已經在企業中應用,在防范和遏制生產安全事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取得一批成果 實際作用顯現
“攻關一批”
攻克制約安全生產的技術難關
以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等行業領域為重點,通過分析近幾年重特大事故發生原因和規律,國家安監總局提出了22個科技攻關課題,通過組織開展安全生產重大課題攻關,在煤礦、非煤礦山等重點行業領域事故防范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
胡千庭(中國煤科集團重慶研究院副院長) 在煤礦生產事故中,瓦斯事故是較大以上事故的主體。在首批“四個一批”項目中,加大煤礦瓦斯事故預防項目的攻關力度,就抓住了控制煤礦較大以上事故的主要矛盾。
胡千庭說,近些年煤炭生產技術和裝備進步很快,但與之相適應的瓦斯防治技術卻跟不上步伐。因瓦斯防治技術的制約,先進的煤炭生產技術與裝備的效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中國煤科集團重慶研究院作為“礦井煤與瓦斯突出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的牽頭單位,為此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煤礦瓦斯災害監控預警技術” 可為煤礦瓦斯防治提供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手段,目前已在60多個礦井推廣應用。
“轉化一批”
促進科技成果轉變成生產力
按照技術領先、貼近實際的原則,國家安監總局組織專家對已有的科技成果項目進行了分析遴選,提出15項可轉化的科技成果,促進其盡快轉化應用到生產經營活動中。
康榮學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處處長) 將“尾礦庫風險分級及監測、預警項目”和“礦井災害監測與預警信息系統研究項目”,列入首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為全國尾礦庫安全形勢的好轉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以“尾礦庫風險分級及監測、預警項目”為例,康榮學向記者介紹了該項目轉化后所發揮的作用。他說,“尾礦庫風險分級與在線監測、預警裝置”這一系統能夠對尾礦庫狀態進行全天候、多參數、高精度的實時監測,在壩體變形、水位抬升、浸潤線超高前發出預警信息,為尾礦庫安全運行提供可靠保障。目前,該系統的示范工程——北京首云鐵礦和尚嶼尾礦庫監測系統已為全國768座三等以上尾礦庫建立安全監測系統提供了參照范例。
“推廣一批”
促進企業提升技術保障能力
按照安全可靠、技術成熟、效果明顯的原則,國家安監總局組織專家對已有的關鍵技術裝備進行了分析遴選,提出14項推廣的先進適用關鍵技術和裝備目錄。
高廣偉(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技術裝備部主任) “小型移動應急指揮系統”采用緊湊、輕巧、高集成度的結構設計,可由應急人員攜帶,在第一時間抵達突發事件現場,完成信息采集,并通過通信設備與后方指揮平臺建立連接,為后方指揮人員的科學決策和現場人員的安全保障提供技術手段。
采訪中,高廣偉告訴記者,2010年以來,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已為7支國家礦山救援隊、14支區域礦山救援隊配備了“小型移動應急指揮系統”。該設備曾在2013年6月3日吉林省長春市德惠市米沙子鎮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火災爆炸事故的救援工作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楊劍鋒(北京化工大學機電學院安全工程系主任) 導致危化品生產過程中安全事故的三個主要因素是:工藝、設備和人員誤操作,其中人的因素最大。生產過程中人工誤操作導致事故的比率高達70%以上。為此,“四個一批”危險化學品領域技術推廣項目中選擇了“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方法與在線腐蝕監測系統”作為推廣重點。
楊劍鋒說,解決人工誤操作問題不僅需要嚴格的管理手段,還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按照過程安全管理理論,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危害分析及設備完整性管理是重中之重。工藝危害分析是過程安全系統的核心要素,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是一種用于辨識工藝缺陷、工藝過程危險及操作性問題的定性分析方法,其以系統工程為基礎,用關鍵詞為引導,找出過程中工藝狀態的偏差,然后再繼續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對策。
“示范一批”
為標準化建設提供科學驗證
國家安監總局選擇一批建設基礎好、示范前景廣、經濟實力強的企業,開展重大事故防、管、控18項安全技術示范工程建設。通過示范工程建設,提高關鍵技術裝備實用性、經濟性和可靠性,取得科技保障安全生產的實際效果。
賈光勝(山西天地王坡煤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此次“四個一批”在煤礦領域重點推出“高瓦斯礦井零超限瓦斯治理示范工程”,通過區域性超前瓦斯抽采、井下局部瓦斯抽采、礦井通風智能決策與定量化遠程控制、瓦斯治理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等綜合技術示范,實現瓦斯零超限的目標。
賈光勝表示,“高瓦斯礦井零超限瓦斯治理示范工程”建設自2012年2月正式啟動以來,通過地面鉆井與采樣分析,初步形成了一套適用于王坡煤礦的地面瓦斯抽采勘探、評價和開發技術,在無煙煤煤層氣開發方面取得突破。同時,以這個示范工程為例推動現在已取得的地面瓦斯抽采技術成果集成,高起點地開展煤層氣開發工業性試驗研究,解決了煤礦安全生產領域的突出問題。
隨著“四個一批”項目推進與落實,科技對安全生產的支撐作用不斷顯現,從國家到地方,“科技興安”、“科技強安”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全國范圍內推動了安全科技產學研用的密切結合。
截至2013年5月底,首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共落實資金8.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03億元,占12.7%,企業自籌7.12億元,占87.3%,比2012年底增加了1.14億元;共申請專利223項,其中已獲得專利84項。22個科技攻關課題共取得78項技術成果,比2012年底增加28項,發表論文81篇。15項安全科技成果在1835個企業(礦井)中得到轉化應用,銷售額達8.6億元,比2012年底分別增長109.2%和70.3%。13項先進適用技術在987個企業(礦井)中得到推廣應用,銷售額4.2億元,分別增長42.2%和36.2%。已建18個安全生產技術示范工程項目,應用新技術、新裝備48個,形成標準(規范)24個,分別增長33.3%和37.1%。
(中國安全生產報 張廣泉 王凌思)